一、憂鬱症成因
何謂憂鬱症
憂鬱(depression)是一種悲傷、失去希望的感受,被現世要求所擊倒、體驗到徹底絕望的感受,憂鬱的人會出現擔憂、壓抑、哭泣、沒有食慾、睡眠障礙、無法專心、無精打采、難以入睡,以及失去對活動之興趣(Serretti, 2004;王、柯,2000),有憂鬱症狀者容易出現自殺之想法(Heeringen, 2001;Kuo, 2004),也容易導致酗酒或吸毒(Otsuki, 2003;Blore,2004),以作為試圖減輕和逃避憂鬱感受的方法。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癌症、愛滋病以及憂鬱症將是二十一世紀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警訊的同時,憂鬱確實是一個值得關心和重視的問題。憂鬱症患者在診斷、治療或預後方面均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關注,若能早期預防與介入,可以避免帶來不必要社會負擔或社會成本。
憂鬱症不是由單一原因所引起,通常是因為數個不同原因交互而成。 您很有可能對自己得到憂鬱症的原因完全不得而知。不論原因為何,憂鬱症不僅是一種心智狀態。它同時跟大腦內的實質改變有關,也和一種稱做 “神經傳導物”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相關。 以下是一些和憂鬱症相關的因素 :
家族病史 : 遺傳學在憂鬱症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影響家族好幾世代。
精神創傷和壓力 : 財務問題、感情分手或摯愛的親人過世等事件都可能導致憂鬱症的產生。有一些生活中的巨大改變也會導致憂鬱症,例如轉換一份新工作、畢業或結婚。
悲觀的個性 : 自信心低落或對生命感到悲觀的人都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這些個性也可能是輕鬱症所引起的症狀。
身體健康狀況 : 身體健康不佳和憂鬱症的關係是一種交互的作用。由於嚴重的疾病會造成體力的虛弱和心理的壓力,因此,像心臟病、癌症或人體免疫不全症候群等嚴重的健康問題都可能導致憂鬱症的產生。憂鬱症也會造成人體的免疫系統變弱,或使人更加難以承受痛苦,而使這些疾病狀況加劇。某些情況下,憂鬱症的導因正是治療這些病況的藥物。
其他的心理問題 : 經常和憂鬱症一同發生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症、飲食方面的病如厭食症、人格分裂等症狀,以及常見引發憂鬱症的藥物濫用狀況。  
不過,目前我們可以確知造成憂鬱症的成因包括遺傳基因、精神壓力、心理社會等等因素。劉秋平醫師指出,一等親的遺傳機率大約為20%,也就是父母其中一人有(或曾經罹患)憂鬱症,那麼,十個子女當中可能會有兩個得到憂鬱症。
  遺傳疾病與基因有絕對關係。同時也研究生物基因學的台北三總精神科主任陸汝斌認為,雖然有報導指出,重大喪失的生命事件(如親人死亡、倒債、重病纏身)容易引發憂鬱症,不過兩者的因果關係似乎無法完全掌握,目前確知憂鬱症的成因,應該以生物因素為主。
  陸汝斌進一步說明,所有的疾病都與基因有關,他舉酗酒為例:『病患若有酒癮的基因,如果不喝酒,他可以避免染上酒癮,但是一旦酗酒有了酒癮,箇中主要原因還是基因使然。因此,以憂鬱症來說,精神壓力、心理社會因素是造成憂鬱症的誘因,主要的原因還是體質基因因素。』
  基因遺傳與疾病的直接關係,也受到榮總精神科主任蘇東平的認同。蘇東平表示:『過去許多人認為人的個性是後天培養的,現在醫學界漸漸發覺,內向敏感的人事實上是先天就如此,這是體質因素,一出生就屬於內向性格。』
關於性格因素導致憂鬱症的說法,可以從心理學大師弗洛依德的『肛門期理論』略窺一二。弗洛依德認為,人在一歲半到三歲的肛門期階段會有供給欲求(例如大小便的照顧、訓練),其間如果親子關係良好,供給欲求受到完善的照料,可以培養孩童日後的社會競爭能力。如果孩童在肛門期受到壓制、謾罵、虐待…等等處罰,長大之後可能會形成較容易自責、有罪惡感的個性,弗洛依德的肛門期理論可能也是憂鬱症患者的性格成因之一。
  以目前醫學界對憂鬱症的瞭解,精神壓力、性格特質應是憂鬱症的誘因,主因則趨向於生物基因的遺傳因素,其他如甲狀腺種、內分泌系統失調等等疾病也可能引發憂鬱症,另外,醫學界證實,酒精以及藥物濫用,也可能導致憂鬱症發病。

二、憂鬱症的盛行率

憂鬱症盛行率 女性高於男性
                         《2007/09/13 21:22》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初秋葉落時節,總是叫人不由得感傷,但悲傷或是空虛的情緒如果會持續數週,且會影響到日常活動,如睡眠、社交生活及工作等,就必須擔心是憂鬱症,一定要接受適當治療。
 憂鬱症在台灣時常見到,若不及時治療會有很嚴重的後果,如:忽然會無預警的聽說某某人自殺、跳樓…等等不幸的消息,其實,這些事件都是有徵兆,只是週遭親友未能及時發現、制止,白白犧牲一條寶貴的生命,實在非常可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總藥劑師吳命選表示,憂鬱症的臨床表徵會有情緒低弱、悲傷,思想上也會產生無價值感、絕望感、無助感,甚至衍生自殺意念,其他相關的症狀包括:失眠、厭食(或過量飲食)、興趣缺失、精力缺乏、注意力分散、記憶不佳、自信心低落、不適當或過度的自責或罪惡感、慮病意念等。
 目前並不知有任何單一原因會引起憂鬱症,在台灣,憂鬱症的盛行率約 15%,女性較高約佔 25%,約是男性的 2倍,在往後幾年,很多原因讓憂鬱症很可能會愈來愈嚴重,且盛行率也會愈來愈高,大部分有憂鬱症的患者都未接受適當治療。而且憂鬱症病人治療的優先性不高,對整個社會造成莫大的困擾,甚至危及個人生命、造成人才的損失,社會資源的浪費不可不慎。
 吳命選表示,憂鬱症的起因是大腦中化學物質的不平衡,再加上其它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憂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但不是一夕之間可以痊癒。就像感冒、糖尿病或其他更嚴重的病症一樣,要治癒憂鬱症一定要接受適當治療。
 如果家中成員或朋友患有憂鬱症,看精神科醫師是最好的求救管道,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合併。大多數的病患在接受治療後都會有顯著的進步,即使是病況嚴重的憂鬱症患者也不例外。醫師可以根據憂鬱症類型、嚴重程度、症狀持續期及病史來選擇適合治療方式。
 吳命選表示,如果正在接受抗憂鬱劑藥物的治療,請多點耐心,讓藥物逐漸發揮作用。通常,要經過大約 4周,才會發現心情有明顯的改善。要讓藥物治療完全解除憂鬱症,則需要更久的時間。最重要的是,除非醫師許可,否則絕對不可以擅自停止服用藥物。

1.國外研究資料
在美國1980年代 ECA(The 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Program)研究,依據DSM-III診斷標準探討五個區域18歲至64歲人口中重鬱症6個月盛行率為2.2%、1年盛行率為2.6%、終生盛行率為4.4%(Paykel ES 1992)。鄰近台灣的韓國漢城18-64歲人口中重鬱症終生盛行率為3.4%、而義大利15歲以上人口中重鬱症1年盛行率為5.2%、紐西蘭1年盛行率更高達5.3%,終生盛行率為12.6%(Paykel ES 1992)。在歐洲的研究方面,其中英國的重度憂鬱症與精神官能性憂鬱症(296.2/300.4)點盛行率為男4.3%,女7.7%,總計為5.4%;這項歐洲研究中普遍各國憂鬱症盛行率均高於美國,可能導因於診斷標準較寬的緣故(Paykel ES 1992)。

2.國內研究資料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2004年整年度因自殺死亡的人數為3468人,每十萬之死亡數為15.31人,佔國人十大死因的第9位;相較於2003年自殺死亡的人數為3195人,每十萬之死亡數為14.16人,成長了8.12 %;相較於1994年自殺死亡的人數為1451人,每十萬之死亡數為6.88人,成長了2.22倍。因此由近十年來的自殺死亡人數可發現自殺死亡人數正在逐年增加當中,且成長的速度亦越來越快(http: // www.doh.gov.tw /statistic/ data/死因摘要/93年/表38.xls)。由此看來自殺的問題正日益嚴重,是一個值得需要注意的社會問題。憂鬱和自殺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DSM-IV)在重鬱症的九項診斷標準中便有一項為反覆想到死亡(不只是害怕自己即將死去)、重覆出現無特別計畫的自殺意念、有過自殺嘗試、或已有實行自殺的特別計劃。由此可知自殺為憂鬱症的重要特徵之一。
台灣地區的18歲至64歲人口中重鬱症1年盛行率為都會區為0.6%、小鎮為1.1%、鄉村為0.8%,相對之終生盛行率為0.9%、1.7%、1.0%,輕鬱症1.66%;危險因子為女性、離婚、分居、鰥寡(Hwu 1989);全台灣的終生盛行率為1.14%至1.5%(Hwu,1996;Weissman,1996);台灣在當時的研究為重鬱症的盛行率最低,而身心症卻是最盛行,相對當時在美國ECA研究中以物質使用疾病與重鬱症最盛行,這可能有文化上因素的差異(Weissman,1995)。
另外發現18至64歲人口中輕鬱症7.4%,危險因子為女性、無業男性、低社經階層、超過35歲。高雄縣憂鬱症調查18至64歲人口,憂鬱症點盛行率8.5%,其中重鬱症1.3%,輕鬱症7.2%。簡言之,台灣地區16-64歲的重鬱症盛行率自0.8%至1.3%、輕鬱症盛行率自1.66%至7.2%。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各種身體或精神疾病中,以精神疾病造成的整體負擔11.5%最大,精神疾病中又以憂鬱症佔其中36.5%最多,雙極性憂鬱症佔10.4%為其次(陳2002),亦即和憂鬱症相關的即佔所有精神疾病的一半左右,佔整體負擔的5.4%,此乃所有身體及精神疾病中最多的一種。


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約2%至8% 國三生倦學想自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崴達  類別:精神科與心理保健  日期:7/7/2006 5:10:35 AM  今日/總瀏覽:3/1016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根據國外一般精神醫學教科書報告顯示,憂鬱症於青春期少年盛行率約2%至8%,以此推估,台北市中等學校約有4800至1萬9200人罹病。市立療養院精神科近來發現一名國三學生出現倦學的情況,經常莫名感到傷心難過,感覺活不下去,原本家長以為是青春期叛逆所造成,但精神科醫師提醒此為憂鬱症症狀,需要接受治療。
市立療養院成人精神科邱顯智醫師表示,患者小強是國三學生,自從升上國三後,即出現容易頭痛、緊張、上課無法專心、擔心功課做不完的情況;書念不完、背不起來、又記不住,雖然很用功但成績卻退步,因此相當自責。每天上學,都覺得疲倦,甚至不想去。原本喜歡打球上網看電視,現在完全提不起勁、壓根沒興趣。
此外,小強還會經常莫名地感到傷心難過而獨自落淚,感到活著很辛苦,但又覺得不應該如此沒用。和同學或家人相處,常為小事就起衝突,覺得別人都不了解自己的心情。家長和老師也逐漸注意到小強的不一樣,但以為是功課壓力太大,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所造成。
雖然家長有時會給予小強支持鼓勵,但有時也會責罵要求。直到有一天,小強覺得活不下去了,心想不如死了算了,因此將電玩分送給好友並和他們道別,提到自殺的念頭……。
邱顯智醫師表示,青少年罹患憂鬱症已有逐漸增多的情形,但求助於精神醫療院所接受治療的個案卻很少,部分原因可能來自學生、家長或老師對憂鬱症不了解,忽略已出現的憂鬱症狀,誤認憂鬱症狀為一時的情緒困擾,或青少年的故意反抗,或害怕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或擔心在精神醫療院所就診的後遺症,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擔心同學或老師的排斥等因素,因此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往往因為輕忽,導致不幸後果,如藥物濫用、行為問題、自我傷害,或自殺時,才被注意,造成學生、家長、老師的遺憾。
青少年憂鬱症的症狀可分為三大部分,即情緒上出現低落、不快樂、憂鬱、自覺沒有價值、易怒、自殺意念;還有身體上出現全身不適、沒有體力、容易疲倦、沒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易醒、早醒;以及行為上出現不專心、沒有精神、沒有活力、失去興趣、成績退步、不願意上學、自傷行為、自殺行為等。
邱顯智醫師表示,青少年憂鬱症不是一時的情緒困擾,也不是短期的適應問題,更不是青少年的叛逆,而是有可能成為長期慢性化的精神疾病,會帶給個人和家庭相當大的痛苦,也會造成學校和社會沉重的壓力。因此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結合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則會有不錯的效果。

(本文由 東森新聞報提供, 2002/04/11)


近年來在國內外青少年憂鬱和自殺自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在美國,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在50年間增加3倍,兒童憂鬱症盛行率約4.7%,到了中學生則上升至20.8%。西方的研究顯示:在精神科門診求診的青少年,有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的比例為20.5%和12.8%,在精神科住院的青少年則高至52.3%和26.2%。有極高比例的青少年憂鬱症會延伸至一輩子,影響人生極鉅,所以是一個非常值得大家重視的議題。
  在病程方面,兒童青少年初次發生情緒困擾的年紀愈輕,要復原所需時間愈長。未治療的重型憂鬱症要恢復需平均32週,92%會在18個月內恢復。70%的兒童憂鬱症患者在五年內會復發,40%在兩年內會再次復發。最明確的復發預測指標,是個案除了重型憂鬱症外尚合併低落性情感疾患。

三、青少年憂鬱症的症狀

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成年人的憂鬱症。事實上患有憂鬱症的青少年為數不少。青少年憂鬱症狀的覺察相當困難,主要是無法把內心話說出來,更無法辨認出心理壓力來自何處。他們所造成的行為問題並不特別明顯,也常被誤認為是其他行為問題。大部份的父母認為雨過天晴孩子的憂傷會自然而然的煙消雲散。甚至孩子時有抱怨,大人卻無法傾聽孩子的心聲,也否認問題的存在。

可能有憂鬱症傾向的青少年、學生可能會開始出現頭痛,覺得容易緊張,上課無法專心。擔心功課做不完,書念不完、背不起來、又記不住,雖然很用功但成績卻退步。每天到學校,都覺得疲倦,甚至不想去。原本喜歡打球上網看電視,現在完全提不起勁壓根沒興趣。經常莫名地感到傷心難過而獨自落淚,感到活著很辛苦,但又覺得不應該如此沒用。和同學或家人相處,常為小事就起衝突,覺得別人都不了解自己的心情。

青少年憂鬱症不是一時的情緒困擾,也不是短期的適應問題,更不是青少年的叛逆,而是有可能成為長期慢性化的精神疾病,會帶給個人和家庭相當大的痛苦,也會造成學校和社會沉重的壓力。因此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結合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則會有不錯的效果。
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手冊(DSM-IV)對重度憂鬱症的定義,如下:
A.至少2週期間內,同時出現下列5項症狀(或5項以上),且呈現原本功能的改變,並且以下2項症狀至少有一。(1)憂鬱心情,(2)失去興趣或喜樂。
(1)憂鬱心情,幾乎整天都有,幾乎每日都有,可由主觀報告(如感覺悲傷或空虛)或由他人觀察(如看來欲哭無淚)而顯示。
(2)在所有或幾乎所有的活動中,興趣或喜樂.都顯著減少,幾乎整天都有,幾乎每日都有,可由主觀報告或由他人觀察而顯示。
(3)非處於節食而體重下降或體重增加。(如一個月內體重變化5%)或幾乎每天都食慾減少或增加。
(4)幾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5)幾乎每天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滯(可由他人觀察, 非僅主觀性不安或拖滯感)
(6)幾乎每天疲累或失去活力.
(7)幾乎每天有無價值感或不合宜的罪惡感(可達妄想程度, 並非只是對生病的自責或罪惡感).
(8)幾乎每天思考能力或專注能力減退, 或無決斷力(可由主觀報告或由他人觀察而顯示)
(9)反覆想到死亡(不只是害怕自己即將死去)、重覆出現無特別計畫的自殺意念、有過自殺嘗試、或已有實行自殺的特別計劃。
B.此症狀不符合混合發作的準則。
C.此症狀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損害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D.此障礙並非由於某種物質使用(如藥物濫用或臨床用藥)或一種一般性醫學狀況(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直接生理效應所造成。
E.此症狀無法以傷慟反應(Bereavement)作更佳的解釋。(意即在所愛的人死亡後,
F.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以上或症狀特徵為顯著得功能受損、病態性的專注於無價值感、自殺意念、精神病症狀或精神運動性遲滯)。

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手冊(DSM-IV)對輕鬱症的定義,如下:
A.幾乎整天憂鬱心情,憂鬱心情的日子比非憂鬱心情的日子為多,可由主觀陳述或他人觀察而顯示,為期至少兩年。注意:在兒童及青少年可為心情易怒,為期必須至少一年。
B.心情憂鬱時出現下列兩項(或兩項以上):
(1)胃口不好或吃的過多
(2)失眠或嗜睡
(3)活力低或疲累
(4)低自尊
(5)專注能力減退或有困難做決定
(6)感覺無望(hopelessness)
C.在情感障礙的兩年(兒童及青少年為一年)中,準則A及B的症狀從未一次消失兩個月以上。
D.在情感障礙的前兩年(兒童及青少年為一年)內,不曾有過重鬱發作;意即此障礙無法以慢性重鬱病或部分緩解之重鬱病作更佳解釋。
注意:低落性情感疾患發生之前可以有過一次重鬱發作,只要其為完全緩解即可(兩個月時期沒有明顯病徵或症狀)。此外,低落性情感疾患的兩年(兒童及青少年為一年)之後也可同時發生重鬱病的發作,只要符合重鬱發作的準則,此時兩種診斷可並存。
E.從未有過躁狂發作、混和發作、或輕躁狂發作,也從未符合循環性情感疾患的準則。
F.此障礙並非僅發生於慢性精神病性疾患(如:精神分裂病或妄想性疾患)的病程中。
G.此症狀並非由於一種物質使用(如:藥物濫用、臨床用藥)或一種一般性醫學狀況(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的直接生理效應所造成。
H.此症狀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損害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手冊(DSM-IV)對適應障礙合併憂鬱症的定義,如下:
A.對一或數個可認明的壓力源(identifiable stressors)出現的反應,在壓力源開始後三個月內發展出情緒或行為之症狀。
B.這些症狀或行為在臨床上很重要,可由下列兩項之一顯示:
(1)顯著的痛苦,超過對蒙受此壓力源的一般預期反應
(2)社會或職業(包含學業)功能的重大損害
C.此與壓力相關的障礙不符合其他特定第一軸向疾患的診斷標準,也不只是原先存在某一第一軸向或第二軸向精神疾患的病情惡化。
D.此症狀不代表著傷慟反應(Bereavement)。
E.在壓力源(或其後續狀況)停止後,症狀未再延續超過額外六個月。
註名若屬:
急性:若障礙持續少於六個月。
慢性:若障礙持續六個月或更長。依據定義,在壓力源或其後續狀況終止之後症狀不可延續超過六個月。當反應於慢性壓力源或後續狀況延續很久的壓力源而產生的障礙,其總時期超過六個月之時,才使用此「慢性」的特性說明。
適應性疾患是依據其亞型而註記數碼,亞型是依據最能描述主要症狀的特徵而選定。
伴隨憂鬱心情:當主要表現是憂鬱心情、流淚、或感覺無望等症狀。

四、青少年憂鬱症的預防策略

輔導團隊工作職責
(一)輔導老師
1.透過校園不同的管道提供心理衛生資訊:
可以透過生命教育活動、性別平等教育活動、生涯規劃講座、親職教育活動,或是透過班會時間,將各種心理衛生資料,提供給學生參考。也可以提供校內外輔導的資源或是機構資訊,加強學生對該類資源的認識與運用,並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求助,提升自我解決的能力與技巧。
2.成為導師、任課教師及家長的諮詢員
輔導老師平時就應積極充實輔導的相關資料,不斷的提升諮商技巧,讓自己成為值得信賴的專業人員,將來才可以提供有關身心發展及心理特性的了解,學習與學生的晤談技巧,並協助導師進行各項的輔導工作,讓輔導專業對學生的幫助達到全面性的效果。
3.運用個別諮商與團體諮商協助學生
在諮商的過程中,輔導老師的重點應是協助學生自我引導式的學習,正確的認識自己,認清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應設定與自己符合的目標及針對學生個案的問題給予諮商,教導學生正向的自我概念及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
(二)學校行政單位
1. 建立師生共同的認同感
學校可以透過辦活動的方式,讓師生在積極參與與互動的過程中,培養正向的人際交流態度與技巧。另外,可以創造機會讓學生增加與學校某種重要他人得互動與連結,提升學生對學校團體的歸屬感。
2. 明訂清楚且可行的校規
學校應透過民主程序制訂師生應遵守的規範,一方面深化師生對校規真正意涵的了解,另一方面,展現學校確實執行校規的決心,使師生在日常生活中充份體會並表現出符合校風的行為。
(三)導師
1. 協助新生適應校園生活
通常新生會對陌生的環境產生焦慮現象。因此,導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了解新環境,如果經費允許的話,可編輯一本「新生手冊」幫助新生更快速了解校內外的環境,如此一來,新生心中的不安全感將會降至最低。
2. 建立良好得師生關係
信任,是師生關係的基礎,導師應充份把握並尋找與學生生交談的機會,如此一來,可以協助學生務實的設定目標與期望,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3. 了解學生並協助建構生涯目標
事實上,學生的挫折來源並非單一事件,通常是因為功課壓力、生涯發展、人際關係、親子溝通、感情問題等相互影響。因此,導師應充份運用與學生的個別談話時機,及早發現問題的所在並指導學生有要掌控自己的整體狀況,衡量自己的能力並擬定具體可行的目標。
4.暢通與家長聯絡的管道
導師平常應建立與家長溝通聯繫的管道,了解家長的特性、能力及管教子女的方式等,建立完整學生家庭背景資料。此外,導師應適時轉達學校重要行事與訊息,主動與家長建構一套完整的溝通與輔導網路。
(四)任課老師
1. 指引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
任課老師應該對所教導的學科訂定完整而周詳的教學計畫和充份的課前準備,積極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但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應清楚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現況,結合學校的預警制度及早發現落後的癥結,進行有效的補救教學、課後輔導等措施,以免造成更大的學習差距。
2. 釐清學生得學習能力
可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表現分析出學生在各科的學習能力。這些客觀的分析資料,可以成為學生在選擇科系或轉系的參考,並助學生順性適才的選擇學習方向。
3.具備實務上基本的危機處理思維
可以先建立校內外資源的聯繫,協助學生回復過去正常的狀態,甚至提升處理能力,以應付下次的類似危機。
(五)同儕資源
同儕之間的影響力有時超過家庭,因為青少年在同儕團體中較能感受到平等的對待。因此,善用同儕輔導資源,可以有效協助學生面對青少年發展歷程中遭遇的挫折。
(六)學生家長
1. 引導子女建立正向的人生觀
2. 與子女共同面對問題和處理挫折
3. 學習與壓力共存

五、青少年憂鬱症的諮商

一、諮商與輔導原理基本運用

依據目前對青少年憂鬱症成因的各種因素,我們可以發現在青少年時期罹患輕鬱症或重鬱症,往往是因為缺乏關心、關懷、不被認同和自卑的,當接觸這樣的青少年,必須用心去傾聽,保持客觀態度去解讀個案的認知和想法,並且以真誠和尊重去和當事人建立信任關係;在諮商的過程哩,也要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因為案主往往不容易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因此藉由非語言行為-由他的動作和表情的變化去分析案主的感受。

在諮商過程之前,諮商師有義務,當事人也有權利知道當下諮商輔導的短程、進程目標,了解要改善什麼部份,還有當事人在諮商過程裡的全程保密與彼此應遵守的互動原則。一開始運用誘答技巧來了解當事者對重要他人的想法還有特殊資料的蒐集。

適當的語言鼓勵和支持,都有助於諮商師對案主的了解,其中在諮商過程中的沉默也是讓案主能夠整理情緒和思緒,在時間和當事人的感受、表達上都有一定的緩衝功能;除此之外,在認真聆聽案主所傳達訊息的同時,也要不時的重新敘述當事人所表達的語言內容,以及確認語言表達李所蘊含的情緒-這是「反映」的運用。

諮商是一種溝通的藝術,在讓當事人了解諮商師的專注傾聽和感受其中的情緒之後,可以使用轉折技巧,幫助當事人把諮商過程帶到下一個階段;在諮商過程哩,有可能面臨當事者的言行不一,這時候就要以試探性的方式告知當事人,並且一起討論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差異,這也是在幫助他們造成焦慮、不安等情緒的真正原因。

對於青少年而言,鼓勵和稱讚都是一種正向的增強,有助於當事人對自我的肯定,而使用回饋技巧可以保持一定的客觀和正向性。對於在輔導青少年而言,諮商師就像是幫助當事人統整問題、分析問題、找出原因並且解決問題,因此在諮商過程中越了解當事人感受的同時,也要漸漸的列出諮商過程中的計畫還有各種技巧、原理的運用,以下有幾項因應方式,能夠幫助當是人因應壓力時運用,藉此可以評估適合當事人面對壓力和處理壓力的能力。

在面對青少年憂鬱症的個案之下,必須去了解其中的生活壓力和因應方式;而因應是:「個人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當面臨個人超出其能力範圍的壓力,而為了重新建立生理與心理的平衡,所採取的處理或解決方式。」諸如對壓力行為的初步評估、對因應行為結果的評估,根據問題採取行動去學習和求助,設法面對困難及壓力並且加以解決,都是對人們在處於壓力之下,所能夠有計畫性、有功能性的克服壓力的方式。以下是幾項因應類型:

二、生活壓力與因應

認知評估因應類型

青少年在面對壓力之際,必須要對壓力還有壓力來源加以評估,評估是否可能引發傷害性、威脅性極挑戰性,柯波(Cooper)認為主觀認知評量過程,應該考慮其事件的重要性、欲求與可控制性,來預測面對壓力心理適應的程度。

(一)邏輯分析-以合理的邏輯、因果關係分析問題原因,並且推估處理的方式極可能的後果,再採取行動
(二)認知的再定義-當個體面對壓力時,在思考上原來的認知是否有所偏差,評定壓力的正面負面意義,訂提出價值的優先順序
(三)認知迴避-處於壓力下的恐懼、焦慮、不安、遺忘、加以幻想或迴避

互動方式之因應類型

個體會影響環境,環境也會影響個體。勒溫(Lewin)提出行為、個人因素、環境因素這些幫助評估的函數;而個人因素包括個人的特有概念、信仰和自我知覺等,都是個人所有認知因素解釋中很重要的一環,因此個人認知廣度十分重要。
在針對因應的互動模式裡,福克門和拉若士(Folkman & Lazarus)提出因應策略量表:

(一)面對問題
(二)疏遠-當做什麼事都沒發生,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三)自我控制-隱藏私人情感和情緒
(四)尋求社會支持-尋求對事情有影響力的人幫忙,接受他人的同情,讓他人了解與支持
(五)接受責任-自省、了解問題的癥結
(六)逃避-利用吃東西、喝酒、抽菸、服食藥物已使自己好過些
(七)有計畫的解決問題-為問題擬定一份行動計畫,並且確實遵循
(八)正向再評估-尋找新的信念,並且從此事件之中得到成長

情緒管理取向的因應類型

(一)情緒調適-設法不被挫折給困擾,轉移意識上的衝突,用「同理心」去緩和情境
(二)結局的接受-對努力去做的事情不計較其後果,接受既定的事實
(三)情緒發洩-把心中的負面情緒像有人傾訴或是做讓自己開心的是來表示自己的不愉快

我們也可以透過由Patterson和McCubbin編制少年面對問題所採取可能因應的方式,來預測青少年在面臨困境、壓力下,可能會有哪些反應或情緒表達,並且適度預防青少年憂鬱症或其他心理不適症的產生。

(一)宣洩情感
(二)轉移注意力
(三)發展自我信賴及樂觀
(四)發展社會支持
(五)尋求精神支持
(六)接近密友
(七)尋求專業支持
(八)解決家庭問題
(九)逃避問題

在面對這麼多可能會造成青少年憂鬱症的外界因素之下,有這方面傾向的青少年往往可能有家庭問題、課業壓力或是人際關係的無法單獨負荷或承擔的情緒,而積極的了解自己的認知和面對困境的因應方式,有助於減緩生活壓力;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配合放鬆的技巧、做適當的壓力管理並且積極與他人發展關係和支持的系統、發展自我效能、理性的評估和行動,都有助於減輕生活壓力並且減緩情緒的累積和宣洩。

我們常常看到青少年因為在人際關係上的不適應而有十分大的挫折,在小小的校園、班級生活裡被有所不認同,很容易使12~18歲的青少年因此有自卑感、感到無助…等;我們都了解心理疾病往往需要處於某種負面情緒狀態之下一段時間後,就很有可能影響到心理健康甚至個人認知,因此社會支持這種、慰藉、安全、互助、理性、認知及生存的支持,在一個環境裡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必須去培養和營造的。
幫助個案建立一種人際溝通的概念,以改善在人際關係上可能會遇到的困境和挫折。

(一)心理溝通為人際心理情感的一種維繫
(二)社會溝通為建立互助合作的共識
(三)認知溝通為增進認知與理解的效果
(四)目標溝通為增進工具或決策目標的實現
(五)休閒性溝通為分享遊樂經驗以增加感情

在平時也可以採取休閒輔導之方式,來促進個案的:

(一)人際感情功能
(二)治療功能
(三)社會化功能
(四)心理補償功能
(五)文化陶冶及經濟發展功能
(六)增進個人的多元幸福感、成就感之功能

當然休閒活動也有靜態與動態之分,在對於青少年為對象之下以均衡性的活動型態為宜,不但能藉運動、活動適當發洩壓力甚至情緒。

面對青少年憂鬱症的個案,我們要建立良好、溫馨、關懷、支持的關係(關懷性輔導),讓個案傾吐新的的困擾、煩惱以及生活上的壓力事件(傾吐性輔導);鼓勵個案善用積極的防衛系統,如:轉移目標法、昇華作用(轉移到更遠成更高的目標,成敗不因現況而論斷)、吸取及同化(將認同的對象、言行全部吸收)、補償(克服弱點,超越現在),幽默作用(誇大、幻想等減少負向防衛的方式);找出個案的嗜好和運動長項,固定一段時間與人互動(增加互動之輔導);建立快樂的生活指標,鼓勵積極的休閒興趣、專業興趣,去取代生活中的壓力與苦悶(積極興趣之輔導);建立次目標的習慣,目標過多、過高之壓力輔導(目標轉移之輔導);體認生命的價值,善待自己、寬待別人及肯定失敗的價值(生命價值的多元性之輔導);以上都是基本的諮商輔導技巧,面對青少年表達能力可能還有限的情況之下,我們要輔導他們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認知,並且有有效的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幫助他們表達情緒、適當的發洩心中的情緒和壓力,都可以有效的預防、避免憂鬱症的陰影籠罩在青春洋溢的孩子們心理。

六、結論

不論是成年人或是青少年在面臨心理疾病或是情緒壓力的問題時,通常心理健康都受到諸多因素所影響,包括內在和外界因素等,就有很多事情和資訊可能會造成壓力和情緒上的不適應。

在台灣每100為人口當中就接近有15位可能罹患憂鬱症,憂鬱症目前可以說是現代文明病,並且還需要長期適當的治療和調適,才能有一定的療效甚至治癒,就好比是慢性病一般;青少年的壓力往往來自於家庭、課業和人際關係,而拉若士(Lazarus)對壓力的定義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的一種特別關懷,這種個人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的關係,被評估是有心理負擔的,或超越其資源所能負擔的,以及危害其健康及個體綜合福祉的概念,被稱為壓力。」而12~18歲的青少年,正處於成長並且表達能力還有限的階段,往往因為個人的價值觀、想法和認知在與他人有所牴觸時,會產生壓力或是情緒上、生活上、團體上的不適應,長期處於這樣子的生活環境之下,若是情緒無法恰當的抒發,則很有可能罹患輕鬱症;青少年給人的刻板印象通常是叛逆、難以掌控的,這也跟輕鬱症的易怒、情緒不穩定的症狀有所類似,因此很有可能被一般人甚至家人給忽略,而在缺乏關懷和真正的支持之下,也很容易靠其他不當行為來轉移自己在面臨困境、壓力時的情緒。

而心理疾病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是我們必須去重視,不論是因憂鬱症而起的厭食症、暴食症、嗜睡、無精打采、失眠等睡眠障礙、生理免疫系統變弱等等,都很有可能會越演越烈;面對青少年的憂鬱症之下,還要注意其有無傷害性、攻擊性,因為個案不僅僅可能會傷害他人,也有可能傷害自己,甚至輕生。

而青少年的憂鬱症預防,有一定的規模和效果,只要透過校園裡的適當宣導,還有導師和輔導老師的合作、協調,都可以達到一級、二級預防的效果,既能讓大家對憂鬱症提高警覺,又可以在第一時間察覺憂鬱症的出沒,並且適時的提供諮商與輔導;現在台灣對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原因也是因為憂鬱症的比例升高導致自殺人口比例也逐年升高,不論是報章雜誌、或是電視新聞、節目,都不在會把心理疾病當作是精神病一般唾棄,而是把他當做一個很切身的重要課題去研究和宣導。

除了宣導、預防之外,個案也必須尋求專業協助,有計畫的參與諮商,並且規劃性的達到一定的目標,這其實也是認識自己、了解他人的一種方式,在不斷的提升自我效能之下,積極、正向的認知,能夠讓每一個人,都勇敢並且微笑的面對困境!

參考資料:

憂鬱症Depression-提供憂鬱症資訊-快樂心情網 http://www.happymood.com.tw/causes_of_depression.html

認識藍色病毒 漫談憂鬱症成因
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pastoral/depress04.html

認識青少年憂鬱症-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 顏正芳教授暨主治醫師
http://www.kmuh.org.tw/www/psychia/ns/IMAGES/THESIS/%BB{%C3%D1%ABC%A4%D6%A6~%BC~%C6{%AFg_%A4%E5%B3%B9%A7%CE%A6%A1.doc

台中市輔導資訊網
http://assist.tceb.edu.tw/5247p.htm

青少年憂鬱症-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
http://web.cc.ntnu.edu.tw/~t70002/helper/main4_12_1.htm
台南是憂鬱症關懷協會:談青少年憂鬱症-陳信昭醫師
http://www.changerblue.url.tw/0204.html

學生輔導季刊 第103期《下課後(學生課後生活與休閒)》

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鄭照順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nn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